秋冬之交,有"吴中第一名胜"美名的苏州虎丘山,年年飞来成千上万只越冬的夜鹭。一眼望去,密密麻麻的尽是白脖颈、蓝灰羽毛的鸟群,一会儿展翅高飞,一会儿敛翼低飞,一会儿长空嘶鸣,一会儿水面轻吟,使得原来美丽的姑苏景色更加迷人,也使得来虎丘旅游的人们游兴倍增。
原来,那里有几十亩蔚然成林的青青竹园,散发出阵阵清香,更有一片片郁郁葱葱的树木迎风摇曳。这些都为夜鹭和别的鸟类创造了栖息和繁殖的良好环境,因为吸引它们前来定居过冬。
但在200年前,虎丘山的环境并没有这样优美宜人,它曾遭受过严重的污染。虎丘山上的有关碑文这样记载着:清朝时期,虎丘山一带有很多染布的作坊,由于作坊主惟利是图,不注意环境保护,把染坊里墨染后的大量污水排进了河道,以致于原来清澈秀丽的河水被弄得"满河青红黑紫",像个大染缸一样,人们见了都摇头。以至于在虎丘山上开设的茶馆,以前由于茶水特别清香,因而游虎丘的人们总爱停下脚步来,喝上一盅沁人心脾的茉莉花茶,但是自从河水遭到严重污染之后,他们烹煮出来供应游客的香茶,就变得无法引用了。同时,受污染的河水用来灌溉庄稼还影响了农田的肥力,妨碍农作物生长,造成农业歉收。
当时,虎丘一带深受污染之害的市民以及山上寺里的和尚,眼见着许多诗人笔下秀美脱俗的河水变得浑浊而不堪入目,都忍无可忍,曾多次被迫想当地官员呼吁,提出了严禁开设染坊和向水道排放污水的要求。最后,终于得到了某些有较长远目光的官员的支持。于是,政府才作出规定,严禁在虎丘附近滥设染坊,对已开设的染坊,也命令他们把染布用的各种器具迁移到别的地方。为了让子孙后代永远记住这些教训,在公元1737年地方官吏还将严禁在虎丘一带开设染坊,污染河水的禁令,刻在了一块石碑上,这块石碑一直保存到今天。在虎丘山的这块碑上,今天我们还可以看到当时近百名呼吁者的名字,其中还包括山上的两位和尚的名字哩!
从那以后的200多年间,虎丘一带的人民为保护当地环境作出了很多努力。新中国成立后,他们更是绿化虎丘、保护环境,至今终于使得夜鹭也自天而降,来这里作客。